如今,自己學着投資理財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會去尋找一些有高額利息的項目,殊不知,這背後很有可能是陷阱。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重慶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對新的經濟社會形勢下非法集資的新特點、新趨勢進行了梳理,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防範金融投資騙局。
房地產、私募、電商和信息中介成為高發領域
去年以來,在對非法金融活動的持續高壓打擊下,我市非法集資風險有所緩解,但形勢依然嚴峻,房地產、私募股權投資、電子商務和各類信息中介平台成為我市非法集資“重災區”,同時案件類型日漸多元,騙局花樣層出不窮。
“以電商為例,在已發生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為了儘可能多地吸引參與者,往往打着’商業模式創新、區塊鏈、財富機遇’等名頭矇混概念,謊稱花錢買東西不但能獲得商品、更能獲取成倍利息,嚴重背離電商平台消費購物的本質,吸引大量人員參與投機,最後血本無歸。”
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近幾年來,電子商務愈發普及,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羣眾想賺快錢、“撈一把就走”的僥倖心理,設定各種陷阱誘惑欺騙羣眾。
“與此同時,私募股權投資近年來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作為一種存在高門檻的投資渠道,私募股權投資更具神祕感、迷惑性,不法分子往往用‘原始股、即將上市、交易所掛牌’等噱頭矇騙羣眾,大家一定要清醒認識到,真正合法的私募產品,要求投資人須滿足合格投資者的各項條件,且不得公開向社會大眾宣傳。”
“網來網去”勢頭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具備的虛擬性、便捷性、交互性和低成本性等特性,加速將非法集資活動轉移至互聯網進行,集資活動網絡傳播趨勢明顯。
數據顯示,我市全年度通過網絡開展非法集資活動的案件,其涉案金額、涉及人數分別佔到年度案件總額的45.12%、73.61%。
從類別來看,新興領域風險更為突出。今年的新發案件中,打着“新零售”、債事服務等新概念為幌子實施犯罪的案件數排前列,佔比近50%。
開展重點領域風險監測預警
市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我市將進一步健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工作機制,加強央地金融監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區縣政府合力,進一步提升市金融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效率。
深入推動《重慶市涉非風險處置“一事一案一專班”工作指引》落實落地,做好《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實施,推進相關執法機制建設。落實川渝打非合作備忘錄,深化跨區接壤地區試點成果,推動川渝中心城區打非合作,打造全域協作的良好局面。
進一步提升打非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強與全國非法金融活動風險監測平台、地方金融綜合監管平台等系統的對接互通,為一線處置和移動執法奠定技術基礎。
堅持組織集中排查活動和常態化排查工作,重點開展金融廣告營銷、私募基金和房地產領域風險治理,較真碰硬、精準施策化解突出風險。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郭欣欣
【4px】上游新聞客户端未標有“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或“上游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游新聞聯繫。
